一本神奇的香港博物史經典重現江湖……
文:秦凡洛 拍攝&剪輯:潘暢
上個世紀30到40年代,有一位劍橋大學博士來到香港任教,他是有趣的生物學家、偉大的博物學家,也是當時的港府智囊,他叫香樂思(Geoffrey A.C. Herklots)。他將自己在香港遠足探險中遇到的風物,以歲時記和專題的方式記錄下來,出版了《The Hong Kong Countryside: Throughout the Seasons》。時至今日,香港譯者彭玉文將這本書譯註出版,名為《野外香港歲時記》。
「十年前看到這本書時,我就覺得一定要翻譯。因為它是我看過有關香港大自然的書中最好看的一本。」彭玉文是自然愛好者,小時候赤腳摘野果、捉蝸牛、下河捉魚對他來講是常事。他發現,香樂思的《野外香港歲時記》與其他動植物圖鑒最大的不同就是,香樂思沒有用很多專業術語,而是用普通人都能看懂的描述方法寫作,「大家看這本書不會覺得悶。」
彭玉文在野外行山時拍攝植物
於是,彭玉文就下定決心譯註這本《野外香港歲時記》,一譯就是十年。這十年對彭玉文來說很精彩,他在工餘時間不斷去圖書館查找資料,去野外探索、記錄、進行實地考證,為譯註這本書做了大量的工作。
在香樂思的時代,相機還沒有普及,彩色印刷也很貴。彭玉文提到,香樂思認為這本書最遺憾的地方就是配不到太多圖片,對不起讀者。於是,彭玉文決心走到野外,將書中提到的植物用相機記錄下來,以此來填補香樂思的遺憾。
然而,這項工作可不簡單。雖然彭玉文平時也拍過很多動植物,但書中某些篇章提到的植物有特定的形狀和顏色,想要專門找到類似形態的植物並不容易。有時,季節性植物的出現時間一過,彭玉文就要等下一年。就這樣,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,相片才慢慢積攢起來。
另一個難點是關於香樂思的生平。雖然這位博物學家對香港做出了很多貢獻,編輯出版的書籍仍為今人所用,但關於他的記錄卻非常少。彭玉文在書中稱香樂思是「香港史上被遺忘的英雄」。
為了了解香樂思,彭玉文通過網絡輾轉聯絡到了香樂思的後人,這才補充了香樂思生平上的一些空白。
除此之外,在譯註過程中,彭玉文還對書中的部分內容進行了修正。因為隨著生態環境的變化,一些動植物也會發生昨是今非的改變。彭玉文通過細緻的田野調查,對內容增遺補漏,使這本譯作更加豐富。
以下是問答實錄:
為什麼取名叫《野外香港歲時記》?
「野外」,因為我讀中學的時候有本雜誌叫作《野外》,裡邊有好多作家寫了很多刺激我去行山的文章,沒有他們,我就沒這麼大興趣行山,為了表示對這本雜誌的尊敬,致敬《野外》雜誌,所以我專門用了「野外」這個詞。
「歲時記」呢,其實在中國古代一些地方誌都有用到,是中國古典的一種文體。
書中包括哪些內容?
這本書的第1個篇章講香港1至12月的動植物,它們出現的情況,譬如什麼時候開花、什麼時候落葉,「歲時記」就是講這部分了。
另外一些物種未必這麼合適每個月,但都會有故事,於是他(香樂思)就開了新專題,共3個專題,分別是動物、植物和行山遠足。
因為香樂思是大學教授,所以他是很有系統地寫的,譬如動物專題就分了哺乳類、鳥類、爬行動物、海洋生物和昆蟲。
書的不同之處?
這本書和時下動植物圖鑒不同的地方是,作者沒有用很多專業的術語,他沒有用那些分類學的描述,而是用一些普通人都看得懂的描述方法,所以看這本書不會覺得很悶的。
而且他也常常記述怎麼用這些植物、有什麼有趣故事,他都會寫出來。所以看他的動植物介紹,我們就會很有興趣,很容易記住。到時候,大家去行山遇到相同的動植物,你就會認出來。讀完這本書,對你行山會增加很多興趣。
彭玉文註譯(2018)。香樂思著。野外香港歲時記。中華書局。
本文為彭玉文先生的訪問,彭先生為本會幹事。原載於【橙新聞】
http://www.orangenews.hk/culture/system/2018/11/14/010103391.shtml